如果你生活在云南的农村,估计你应该见过这样的场景:挖掘机轰隆隆开始干活,拖拉机在田里翻土,旁边立马围上来一群白花花的大鸟,有的蹦蹦跳跳,有的歪着脑袋盯地面张吧策路,活像一群监工。
这些鸟可不是来凑热闹的,人家是正儿八经来"干饭"的!它们叫牛背鹭,是鹭科鸟里的"异类",别的鹭鸟整天蹲河里逮鱼,它们却专盯着土里的虫子、蚯蚓、蜗牛,甚至还能和拖拉机、挖掘机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这些鸟压根不怕人,机器声越大它们越来劲。这背后藏着一套动物生存的智慧,还有人和鸟之间心照不宣的"合作模式"。土地一翻,藏在深处的虫子被掀出来,对牛背鹭来说简直就是自助餐开席。但为啥它们敢离人这么近?为啥不害怕人呢?
牛背鹭这名字挺有意思,最早人们发现它们喜欢站在水牛背上,能顺便抓牛身上的寄生虫。后来农业机械化,水牛少了,它们立马"跳槽"跟上了拖拉机,这适应能力绝对算鸟中"社牛"。
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观察数据显示,在农田作业区,跟着机械跑的牛背鹭,找虫子吃的效率比自己在野地里瞎转悠能高一多半儿,这可真是抱上大腿了!
人家可不是傻等着,研究发现它们精得很,能估摸着拖拉机要走哪条线,提前跑到刚翻过的“热乎土”上开饭,有的胆子大的,都敢凑到轮胎边儿上,眼巴巴瞅着等着,就为了土里的虫子。
你可能会问张吧策路,这些鸟胆儿咋这么肥?大多数鹭科鸟靠捕鱼为生,得安安静静地,怕把鱼吓跑,所以见人就躲。但牛背鹭的主食是那些被动静吓得乱窜的虫子、蚯蚓啥的,机器一响,地皮一翻,这些小家伙慌慌张张跑出来,正好撞到牛背鹭的“枪口”上。
有科学家做过实验,一放拖拉机那“突突突”的录音,牛背鹭立马来劲儿了,低头啄食的次数蹭蹭涨,可旁边的白鹭,该愣神还愣神,完全没反应。
人家祖传的手艺就是“趁乱开席”,人类这轰隆隆的铁家伙,在它们眼里那就是个管饭还不要钱的“大长工”!
说到这儿得提一嘴它们的“工具鸟”属性。在云南那片有名的元阳梯田,种地的老乡们老早就发现了,这白鸟是抓虫的好手。他们为了多招点鸟来帮忙,特意把犁田耙地的活儿安排在清早或者傍晚,那会儿鸟儿们最活跃,出来找食儿的也多。
广西农业部门2021年的报告里表明,有牛背鹭经常光顾的稻田,打农药的量能少下去老大一截。这种人和鸟的配合,跟非洲那边蜜獾和一种叫响蜜鴷的鸟合作找蜂蜜有点像,不过咱这牛背鹭可实在多了,不挑食、不娇气,只要你肯翻地,它就给你来个现场版的“舌尖上的虫子”,帮你省药省钱。
不过别以为这些鸟只会捡现成的便宜,人家那身本事也不是白给的。牛背鹭的眼神儿那叫一个好,比咱人类强多了。地上有个小虫子稍微动那么一下,哪怕是刚被翻出来一半儿,它隔老远就能瞅见。
那一双大长腿不光好看,扑食的时候快着呢,瞅准目标一低头,“啪嗒”一下,很少有失手的时候。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员就亲眼瞅见,一只跟着拖拉机屁股后头的牛背鹭,一个钟头里愣是叼走了87只虫子,平均不到半分钟就开张一回。
也有人嘀咕过,那么大个机器在旁边轰隆轰隆地转,会不会把鸟给伤着?这你可多虑了,牛背鹭精着呢!它们会估摸着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跟着,大概几米到十来米的样子。农机手要是突然拐弯或者有啥大动作,它那小翅膀一扑棱,“噌”地一下就能飞开,反应快得很。
广东观鸟协会的志愿者们常年观察还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:在农机翻地的季节,跟着机器跑的牛背鹭,很少看到它们因为抢食打架受伤。道理也简单,机器一开,满地都是吃的,用不着抢破头。
这群围着挖掘机、拖拉机打转的“跟屁虫”,可不是傻乎乎凑热闹的。人家是把咱们人类搞农业的这套活儿,硬生生给整成了自己生存地图上的新副本,玩得那叫一个溜!
满地球的野生动物里头,能这么顺溜地蹭上咱们工业时代“大机器”福利的,可真没几个,牛背鹭这小日子过的,在鸟圈里绝对算混得明白的!
有时候真该给它们发个“最佳生存转型奖”。从老祖宗站水牛背上抓虫子,到现在紧跟拖拉机、挖掘机找饭吃,从水田到建筑工地,变的不过是它们借力的“座驾”,不变的是那份“凭真本事混饭吃”的硬气。
科学家管这叫“行为可塑性”,这不就是鸟里的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嘛!要是别的野生动物也能学学这份机灵劲儿,环保工作估计能省不少劲儿!你看过这些白鸟缠着拖拉机、挖掘机吗?是不是挺有意思的?
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张吧策路
双悦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